发现式学习实验
原文:发现式学习实验
几十年的研究让许多教育者认为,相较于自主探索,明确指导(explicit instruction)通常更能提升学习效果。然而,这些研究往往未能厘清基本概念,并且刻意按照学校系统的框架来定义学习,而不是以真正提升学习为目标。
在最常见的实验设计中,研究者通常会事先设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,并划定一片边界,让学习者必须在其中寻找这个目标。
下面这个故事,揭示了这种方法的根本缺陷。
在城市中探索
假设你邀请两位外国人来你的城市,并让他们找到你家住址。但你只把地址给了其中一人,而另一人必须*自行“发现”*你住在哪里。
在这种安排下,显然那位拿到地址的来访者胜算更大。他可以直接从机场叫辆车,直奔你家。
而那位没拿到地址的人,就必须更有创造性地收集和使用信息。也许他会借助地图,先找出住宅区,再结合你发给他的邀请函,或从你的社交媒体中找出线索。
当然,也有可能他一开始就对找你家没多大兴趣,他可能选择走自己的路。比如从机场搭上第一班地铁,去市中心打卡各种地标景点。饿了找吃的,累了找住宿,这一切都得学着适应本地的语言、习俗与货币体系。
不管哪种方式,这位探索者虽然可能没找到你家,但却加深了对这座城市的认识。
但遗憾的是,这些学习成果不会被认可或奖励,因为它们不属于事先设定好的“学习目标”。
最终,当实验结束,只看“谁先找到房子?”这个唯一标准时,显然是拿到地址的人“胜出”了——即便他在整体学习上几乎没学到什么。